從金融危機到歐債危機,很多人認為中國企業“抄底”歐美的時刻到了,但事實遠未有想象中的簡單,資本雄厚的國有企業因其“中國政府”的標簽而深為歐美所忌憚,而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也不具備吞并、經營歐美成熟企業的實力,加諸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環境,經常讓我們錯失良機。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之路,何時才能一帆風順?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走出去”良機。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外匯儲備額龐大,企業所受創傷較小,資金充足且成本低,具有海外并購能力。相比之下,金融危機使很多海外企業資金鏈發生斷裂,出現困難,許多企業希望能夠得到外界支持,找到合適的“婆家”。因此無論是市場的變化還是兼并的成本上,都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機遇。以2009年為例,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僅次于德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企業正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但是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來說,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是失敗與成功交織。據統計,我國近年來企業海外并購的整體成功率不足三成,中鋁與力拓收購交易失敗案、武鋼與澳大利亞Western Plains Resources公司合資受阻案、騰中收購悍馬夭折案,海外并購失敗案例層出不窮。為什么在國家大力支持我同企業“走出去”,同時海外企業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困難重重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卻不能得心應手,這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一番。
騰中收購悍馬夭折:海外收購必須準備充分
2009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典型事件,就是當年6月四川騰中工程機械公司與要收購美國通用汽車旗下的悍馬品牌,并達成收購協議。騰中重工是四川一家民營企業及國內領先的路橋、建筑機械及能源設備的制造商。根據初始交易條款,騰中重工通過收購,將享有使用悍馬品牌的權利并獲得極為關鍵的高級管理層及營運隊伍,還將承續與悍馬經銷網絡相關的現行的經銷商合約。另一方面,作為整體交易的一部分,騰中重工將與通用汽車就總裝,部件和材料供應的長期合同進行磋商討論。四川騰中表示對悍馬品牌和產品研發能力的投入將滿足美國和全球市場高端產品的需求;悍馬方則表示作為一家全球知名品牌,在騰中重工的投資和強勁支持下,悍馬無論在新拓展的市場,還是在現有市場推廣新產品方面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并且一旦交易成功,3000多個美國本土的就業職位將得以保留,因此愿意與新的合作伙伴攜手開拓成功的未來。
你情我愿,騰中聯姻悍馬看來是板上釘釘了,社會各界也一直關注著事件的進展。但是
首先,騰中對悍馬的收購并不是完整的收購。通用出售悍馬時的“叫價”是5億美元,但是最終雙方的協議價格卻是1.5億美元。而伴隨收購價格的減少,騰中收購的內容也大幅減少,僅包括了品牌、商標、渠道和一些專利使用權,并沒有涉及到悍馬股權、生產線以及核心技術等,這種收購實際上對騰中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的提升并沒什么實質性的好處。其次,成功發展悍馬前景暗淡。2006年一2008年悍馬汽車全球銷量每年下降近50%,2008年全球銷量僅3萬多輛,并且在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潮流下,悍馬的高耗油率已經越來越不受歡迎,2009年悍馬已經接近于停產。騰中一旦收購悍馬,光是開拓市場就要再花上數十億美元。而騰中作為一家中型企業,注冊資本僅為3億元人民幣,2008年銷售收入為15億元人民幣,如此實力,摁成功“馭馬”確實力有不逮。第三,騰中不具備汽車生產資質。在2010年年初底特律車展上,通用汽車(中國)總裁甘維文就曾表示,騰中收購悍馬最大的障礙是騰中不具備汽車生產資質,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完成交易。騰中是一家以生產攪拌機等筑路機械為主的企業,不具備汽車生產資質。要把悍馬原來的大排量產品改變過來,需要過硬的汽車技術,同時開拓國際高端汽車市場還要有與國際汽車行業進行充分合作的國際經驗。在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要去收購一個已經陷入困境的國外汽車品牌,進入高端越野車行業,幾乎是天方夜譚。而騰中此前欲聯手東風汽車公司共同收購,也沒有獲得東風同意。正因如此,而騰中在發布了收購公告,并不斷與悍馬洽談后,由于發覺自己收購悍馬后并沒有成功發展悍馬的實力,也沒有向商務部正式申報(我國規定,凡是對國外并購企業,如果超過一億美元的投資要向商務部報備。),收購行為遲遲未執行。就這樣,騰中耗時兩年的收購悍馬終因自己的準備不足而以失敗告終,期間還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一收購夭折案例給我們啟示,海外并購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要對自己的資質和能力,對被并購對象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有一個充分的考慮,避免盲目性。
中鋁與力拓收購交易失。政治經濟因素不能忽視
2009年,中國最大的海外并購案要數中鋁斥資195億美元增持力拓股份。當年2月12日,中鋁宣布將通過認購可轉債以及在鐵礦石、銅和鋁資產層面與力拓成立合資公司,向力拓注資195億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鋁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當年6月,這場交易計劃因力拓毀約宣告失敗,力拓集團董事會撤銷了對中鋁交易的推薦。并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
力拓是世界三大鐵礦石巨頭之一,全球市場占有率較高,但在國際金融危機下,鐵礦石價格下跌,資金上也出現了困難,公司已經負債387億美元,急需外部資金補備。而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經濟增長的高速度,也需要有價格穩定、供應充分的優質鐵礦石資源。中鋁收購力拓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國家發展戰略考慮的。從2月份宣布收購開始,也似乎是一帆風順。實際上當時在澳大利亞內部就一直反對聲音不斷,力拓與中鋁也在收購問題上進行了充分博弈。澳大利亞國內許多議員與政府官員,還有一些協會組織甚至一些國際組織都認為中鋁是中國國有大型企業,代表中國政府的利益,它對力拓的收購將極大地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它們不斷游說澳政府不要批準這一并購。當年3月中旬,中鋁力拓交易先后通過澳大利亞反壟斷機構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德國聯邦企業聯合管理局(FCO)兩關審查后,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批委員會宣布,交易將在原定的30天審查期基礎上,再增加90天直到今年6月15日,實際上將這場并購事件的審批拖延下來。而這期間,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同時美聯儲開始啟動印鈔機,全球資本市場明顯好轉,全球資本流動性重新充裕,力拓英國公司和澳大利亞公司采取了配股方式籌集了充足資金度過了難關,于是便采取了毀約的方式,并寧愿出1%的違約金。其實,力拓利用與中鋁的交易條件的公布,獲得了市場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也頂住了股價下滑的壓力,并且成功配股度過危機,可謂是好處多多,區區1.95億美元的違約金也在這幾個月中通過鐵礦石交易價格的上漲獲得彌補,而大多的鐵礦石是出口到了中國,從中國賺的錢又還了一部分回來,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中方意圖沒有被滿足,反倒一直在承受包括力拓股東、澳大利亞政府以及國外輿論的壓力,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總結這一經驗,我們發現海外并購除了實力之外,還有一些不能忽視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政治的和經濟的因素,F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威脅淪在海外頗有市場,這影響到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海外發展。從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到中鋁收購力拓不果,再到前些時候的鞍鋼集團與美國鋼發展公司在美合資建廠受阻,這些都折射了東道國政府對中國資源及其加工類企業在海外發展的擔心,它們擔心中國獲得資源而經濟不斷發展和強大,也擔心本國相關行業受到沖擊而影響產業安全,它們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因此對中國的國有企業大規模并購行為采取了消極態度甚至是反對態度。同時,經濟因素不容忽視,在中鋁收購力拓案件中,力拓的毀約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國際經濟出現了復蘇跡象,鐵礦石價格上漲,使其實力重新增加。寶貴的四個月時間,由于國際經濟的多變性,給力拓帶來了決定性的好處。因此,當中國企業在采取海外并購行為時,一是要不斷淡化國家色彩,淡化企業的國有色彩,不要過分高調宣傳,亮出底牌和好處。更要注重加強己方在東道國的游說能力,而在本案例中,中鋁在游說澳大利亞政府和力拓股東接受注資方案方面都顯得聲音微弱。
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專業化、國際化并購團隊
可以說,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成功對其長遠發展將帶來巨大好處,而吉利的“蛇吞象”之舉也為中國海外并購提供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案例。論起成功的原因,首先,吉利是一家私營企業,它的政府色彩比較淡化,足以消減那些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其次,吉利近年來快速發展,形成了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善于學習的企業文化,并不斷的參與海外市場的投資經營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海外發展經驗,通過在歐美等地的展銷提高了自身的海外知名度與聲譽;第三,吉利建立了一只專業化、國際化的并購團隊,其200多人的并購團隊中包括了國際金融巨頭羅斯柴爾德銀行團隊,他們對收購進行了充分的精心準備,為沃爾沃制定的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獲得了被收購方的認同,羅斯柴爾德團隊在并購中還發揮了財務顧問、知識產權顧問以及政府公關等重要作用。
從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經驗,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一要建立有效的并購團隊;二要有充足的實力和國際化的、現代化的企業文化;三要有較強的游說能力和較為淡化的國家色彩。這些成為中國企業減少海外并購障礙的必要因素。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成功之道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面的努力。
從政府層面來說,首先,應當注重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同時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淡化國有色彩,避免國內過度宣傳以引發國外輿論的擔心。其次,應當完善跨國并購的現行法律體系。對跨國并購的審批程序、外匯進入、資金融通、稅收政策等有關問題給予法律上的明確規定,使我國企業在對外并購活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步入法制的、健康的軌道。第三,應當積極參與制定跨國并購國際規則。加快簽定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把保護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的利益納入簽署雙邊投資保護的議題。第四,加大對海外并購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放寬對外匯及信貸額度的限制,同時簡化申請程序和審批過程,減少企業的成本,使各項金融支持措施充分發揮作用。應建立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建立一定數額的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對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但風險較高的一些海外并購項目適當扶持,降低企業風險。第五,應加快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購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積極培育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等市場中介組織,為企業海外并購提供規范的中介服務。政府和駐外機構也可利用各種資源,為國內企業尋求境外合作伙伴搭建信息平臺。
從企業層面來說,首先,應正確制定海外并購的戰略規劃,合理選擇并購投資的行業,研究被并購對象的發展前景和潛力,加強企業并購前的可行性研究,進行多種方案的比較篩選,綜合權衡利弊得失,在此基礎上選準合適的并購對象,避免盲目性。其次,應合理選擇并購投資的區位,要全面考察并購企業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環境,物質技術環境,自然區域環境,生產資源環境,銷售市場環境,金融貨幣環境,投資法律環境等。第三,正確選擇跨國并購投資的行業,要選擇那些產品容量較大,進入壁壘較低,投資政策優惠,有擴散優勢,具有發展前途的行業開展并購。第四,應著重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人才隊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應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初期實力尚不雄厚的情況下,應注意首先集中力量做好單一業務,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建立核心優勢后,才可以考慮發揮它的潛力并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多元化戰略。同時,高度重視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對企業內部的人員進行培訓,另一方面,還應利用好國際上現有的人才,只有組建好自己的人才隊伍,中國企業海外擴張才能進一步發展。第五,善于借助外力,尤其是借助國際知名的成熟金融投資機構的參與,這對企業獲取海外并購的經驗并且提高并購的績效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