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xdzvd"></form>
    <form id="xdzvd"></form>

      <address id="xdzvd"><listing id="xdzvd"></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xdzvd"><form id="xdzvd"></form>

      <noframes id="xdzvd">
      首頁 信用證 貿易術語 | 合同 貨運貨代 外貿單證 | 利用外資 涉外工程 | 法律法規 外貿律師
      反詐騙 風險防范 案例文章 | 融資 海事海商 知識產權 | 境外投資 WTO | 訴訟仲裁 法律咨詢
      站內搜索
      熱詞:詐騙罪 信用證 UCP600 貿易術語 DDU FCA DDP 反詐騙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術語 電子提單 石家莊化工騙子 WTO 風險防范 FOB 匯付 托付 反補貼
       您現在的位置: 國際貿易法律網 >> 貨運貨代 >> 貨代知識 >> 正文
      國際貨物運輸過程中貨代提單的風險及預防措施
      信息來源:國際貿易法律網 發布時間:2012-9-18 15:12:43 閱讀次數:次 我要評論
      分享到:

        國際貨物運輸過程中貨代提單的風險及預防措施

       

        在國際貨物運輸中,地理距離遠,運輸時間長。而貨物的發運、貨物的提取只能憑借一紙提單為證,因而也就出現了諸如倒簽提單、假提單等風險。其中倒簽提單最常見。

       

        對于貨主來說,航運中的風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貨損貨差和延遲交付,另一種是與欺詐有關的提貨而不付款。對第一類風險,有比較明確的國際法和各國法律來判斷責任所在,而第二類風險實在更加詭譎。有一些進口商出于有意欺詐的目的,首先迎合出口商希望信用證支付方式安全可靠的心理,在信用證中設置一些軟條款,如客檢證等,使議付時發生不符,出口商無法從銀行取得貨款,同時,在信用證中又指定貨運代理,可以不通過銀行而通過貨代取得貨物。

       

        關于貨代提單,出口商是有過不少教訓的,珠江某公司接受了一張客戶的銀行開出的信用證,其中包括了這樣兩個條件:(1)指定提交某貨代提單;(2)要求客檢證正本,由客戶手簽,簽名必須與客戶在銀行的留底一致。該公司制妥所有單據,趕在提單日后的第21天向議付行交單。按理說這套單據經過嚴格的審核,不會有什么錯誤了,但問題就出在客戶簽字上,客檢證簽字與銀行留底不符。該公司立刻與客戶聯系,但始終聯系不上,于是想到去找貨物,卻發現貨物早就被貨代在目的港的代理提走,而此時貨代也沒了蹤跡?梢钥隙,這是一起客戶與貨代串通的詐騙案。

       

        我們不禁要問,這種情況能不能要求船公司(實際承運人)賠償呢?讓我們來看看 船公司的地位。在單一海運方式下,貨代簽發提單給托運人結匯,然后再以自己的名 義向船公司訂艙取得提單,但在這套提單上的托運人是貨代,收貨人或通知人是貨代 在目的港的代理。這里牽涉到兩個合約,其一,是貨代與出口商作為訂約雙方的攬貨 協議(有時實際訂約的一方是作為承運人的船公司,在下一段將討論);第二,是承運 人和貨代作為訂約雙方的運輸協議(體現在提單)。從合約關系來看,如果貨代僅是以 自己的名義與承運人訂約的話,我們所面對的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合約。出口商在運 輸合約下,是不能要承運人負任何責任時,他必須通過貨代來要求承運人賠償,而在 上面的事件中顯然是行不通的。退一步講,即便出口商獲得了合約下的訴權,也看不 出承運人要負哪一種責任。這從絕大多數海運提單條款所納入的《海牙規則》或《海 牙—維斯比規則》管轄的情況可以得到解釋。承運人要負責的是船舶的適航,妥 善地裝載、照看貨物等等,以期將貨物安全、完好地運抵目的港交貨。至于憑正本提 單向提單收貨人放貨后,貨物再有任何偏差甚至發生欺詐活動,都是承運人職責結束 后的事情,當然與其無關,可見合約下告承運人難以勝訴。

       

        那么,以侵權來告呢?雖然貨物提走了,但客戶并沒有付款,所以,貨權并沒有轉移,仍在出口商手中,因此沒有訴權問題。但以上例的情況,承運人并沒有疏忽或過失。憑正本提單放貨是其職責,而且承運人也不可能明察秋毫,指認貨代要欺詐而拒絕放貨,這樣誰還敢當承運人呢?可見,承運人不負有責任,出口商只能自認倒霉了。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3.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數據載入中,請稍后……
      本欄目熱點圖片
      返回首頁 回到頂部
      本站推薦
      排行榜
      站外搜索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在線投稿 | 使用幫助 | 網站地圖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本站所載文章僅供參考,Copyright 201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國際貿易法律網 版權所有
      法律咨詢電話:13315171023 QQ:1215545143
      郵箱:jiaqingkun@126.com 技術支持:眾旺互聯 
      国产精品一线AV导航
        <form id="xdzvd"></form>
        <form id="xdzvd"></form>

          <address id="xdzvd"><listing id="xdzvd"></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xdzvd"><form id="xdzvd"></form>

          <noframes id="xdzvd">